各教学单位:
为促进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与创新。根据《关于举办‘超星杯’第七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现将竞赛事宜安排如下:
一、比赛目标
大赛以“以赛促建、以赛促用、以赛促教改”为宗旨,面向全国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教师或教学团队,致力于挖掘、培育并展示教师的课程建设及教学设计成果,大赛鼓励参赛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二、参赛教师要求
各院(部)从事一线教学,取得主讲教师资格,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课堂教学效果优秀的青年教师。
三、参赛对象及项目范围
承担教学任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教师或教学团队,选定一门课程作为参赛项目:基于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或使用在线教学资源、学习管理平台,开展线上学习和线下面授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课程。
要求参赛主讲教师近5年对所参赛的课程讲授2轮以上。以个人或团队形式报名,团队成员可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4名团队教师。往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课程,不重复参赛。
四、大赛赛制
大赛设本科赛道和高职赛道,分为校内初赛、全国复赛、全国决赛三个阶段。
复赛分学科专业门类评审,根据课程内容,设置“文、理、工、医、农、术”等组别。决赛评审不分学科专业门类。
(一)校内选拔(7月3日截止)
各教学单位推荐课程限1门。学校将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选。
(二)全国复赛(9月10日截止)
1.名单公示。大赛组委会将根据各高校推荐情况,统一公示进入复赛教师及课程信息。
2.复赛材料提交。各校参赛教师或教学团队登录大赛官网,提交复赛项目作品。
3.专家网络评审。大赛组委会将组织专家进行网络评审,根据评分排序确定进入决赛的名单并公示。
(三)决赛阶段
入围决赛的参赛课程材料将在大赛官网进行公开展示。决赛为现场赛,参赛教师要结合整门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思路与实践,进行不超过12 分钟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汇报并完成现场答辩(不超过 8 分钟)。 最终将结合复赛成绩(50%)与决赛专家评审打分(50%)确定获奖名单。
(四)异议反馈
在进入复赛、决赛、奖项评定环节,组委会将公示名单,如有任何异议,参赛者可在公示期内实名反馈意见。
五、大赛奖项
1.个人(团队)奖。根据复赛人数比例和成绩排名,按赛道择优评选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胜奖,向获奖教师颁发获奖证书,其余复赛教师发放参赛证明。
2.优秀组织奖。对积极推荐教师参赛,组织良好并获得优秀成绩的高校组织单位授予“优秀组织奖”,并颁发获奖证书。
3.特别贡献奖。对办赛过程中给予各项支持、影响效果明显的参赛高校及单位,授予“特别贡献奖”。
4.专项奖。大赛设立两个专项奖,分别是“数智教育”专项奖、“产教融合”专项奖,分别旨在表彰优秀教师团队充分利用数智技术辅助教学、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高质量混合式教学创新。专项奖课程除满足大赛的混合式教学设计评 选标准外,还需满足相应的专项要求,具体如下:
“数智教育”专项奖:强调数智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要求参赛课程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知识图谱等先进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产教融合”专项奖:聚焦于产业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要求参赛课程紧密围绕产业需求,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方法创新、环境创设及评价改革等多元化手段,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并展 现出显著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申报专项奖的教师团队在填报材料时请简要说明课程在相应专项奖方面的工作内容、特色亮点及取得的成效等。
六、大赛培训
大赛培训以公益性质开展,致力于推广混合式教学设计前沿理念和实践。大赛配套培训包括初赛、复赛、赛后优秀案例推广,具体培训安排及培训资源见大赛官网通知。
七、材料报送
请各学院结合本学院教师教学竞赛综合情况,积极组织择优推荐符合参赛条件的教师参加校内选拔赛,并于7月1日前将《第七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复赛推荐参赛教师信息表》(附件1)、《第七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课程教学日历》(附件2)、《第七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附件3)纸质版、电子版(纸质版需加盖单位公章)报送至综合楼1305。
联系人:王煜辉
电 话:3010952 邮箱:1076605801@qq.com
附件1:复赛推荐参赛教师信息表.docx
附件2:课程教学日历.docx
附件3: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docx
附件4:评审标准.docx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025年6月13日